欢迎访问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官网! 官方微信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美家庭 > 育儿分享 >

孩子学画画 父母慎“说话”

时间:2018-12-24 09:22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肖弋 点击:
  孩子天生喜欢画画,然而,不少孩子却从愉快启蒙开始,以索然放弃结束。表面上看,影响因素主要是学业紧张,其实父母逾越家庭美术教育边界,才是孩子不能坚持下去的关键因素。

  事物都是遵循规律发展的,孩子的美育成长也有其规律。父母错误的做法不但会影响孩子的美术发展方向,还会让孩子学习得越久感觉越迷茫,导致他们在面临学业压力时选择放弃,更令人惋惜的是,当初令孩子身心愉悦的美感体验消磨殆尽。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画中的“话”、呵护美术创造力、营造美的生活方面的特征及需求,才能滋养孩子的美术自信。

  画里有“话”,别随意评价

  孩子的画五颜六色,画的内容五花八门。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画得好坏没有量化的标准,不好把握评价尺度。“爸爸妈妈,看!我刚画的画!”当孩子自豪地向父母举起自己的画时,也在期盼父母的评价。对于孩子来说,每周课堂上那短短数分钟的集体作品点评,远远不如父母评价的影响力。

  父母普遍低估了自己的评价对孩子的作用,经常随意作出评价。当父母反复用“你画得真好!”“这手工做得乱七八糟!”“你要向获奖的××学习!”这样的语言评价孩子的作品时,孩子对“好”“乱”“向××学习”等过于宽泛的内容往往无所适从。父母的评价需要有边界意识,了解孩子的“美术语言”体系,把握评价要点。

  孩子的画是孩子在“说话”。孩子的画呈现了他们的美术感受、美术表现、对艺术的思考方式,抒发了自己的体验、喜好。“我画了上次去草原骑的枣红色马,它奔跑的样子真帅!画出它我特别高兴,就像又骑了一次马!”孩子陶醉在自己的回忆和想象中,画面效果并不是他关心的重点。当父母能理解孩子的情感,关注并欣赏作品中孩子的活力,就能感知孩子个性化的艺术魅力。

  孩子的美术表现展示出其个人兴趣和能力差异,同时,会用属于他的美术符号和生活世界建立联系。“这两根长线画的是爸爸的肩膀,他的肩膀像大山一样宽!”画面中的长线表现了孩子对父亲肩膀“大山一样宽”的想象力。当父母不是指出画得幼稚和想象不合理,而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水平,少些规定、多些包容,孩子的美术表现才会更自由,随之人也会更自信。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经历的孩子对艺术的思考方式不同。一个对昆虫很感兴趣的孩子说:“我一直喜欢画昆虫。小时候,我只是觉得昆虫的样子很有趣、颜色鲜艳,画出来好看。后来我研究了昆虫的习性,就对展现昆虫世界的秘密感兴趣了,再画昆虫,我的想法又不一样了。”

  如果父母能多创造机会让孩子探究事物、赏析艺术作品,就能促进孩子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差异、联系,深化对艺术的认识和思考。父母多聆听孩子的想法,多欣赏孩子作品的独特价值,就会合理地作出评价,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创造力非一日之功,莫急于求成

  孩子的美术创造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需要长期循序渐进地培养。如挪威学者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所说:“儿童需要时间,生命需要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成熟。”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美术创造力的核心,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经历“会看”“爱看”“敢想”“能做”4个阶段,持续培养孩子丰富的视觉联想力、敏锐的审美感知力、独特的美术个性、灵活的美术实践能力,勇于追求创新才能逐渐形成美术创造能力。

  有了对生态循环系统的观察、了解后,孩子可能这样解释他的作品:“这是动画片《云的舞蹈》,随着风力强弱,云的舞蹈节奏也不停地变化,云跳着舞,挥洒各种雨,点亮了人们不同的心情,它们拥抱了大地,又回到云伙伴的怀抱。”这个时候父母要有定力,避免急于求成。即便孩子的画有欠缺,也要这样说:“你这个想法很特别,我觉得很不错。你可以多试一试,想办法达成你想要的效果。”鼓励孩子表达自我,鼓励对创作内容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鼓励从试错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方案,长此以往,孩子的美术创造能力会逐步提高。

  许多父母说:“孩子学美术可以提高综合素质,不是为了当艺术家。”他们并未考虑将从事美术工作作为孩子未来的职业,而重视美术素养中创造力的培养,期望孩子能以美术为手段,创造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养成学习迁移能力。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在3个方面:思维的发散性,即思维活跃、敏捷,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思维的逆向性,即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思维的侧向性,即从其他领域获得解决问题的启发。

  当孩子将美术运用于绘制思维导图、旅行图画日记、形象联想记忆等其他学科的学习时,父母会高度认同美术学习的价值。但是,如果学习了一段时间,作品进步不大,或与学业成绩关系不密切,有些父母就会认为美术学习没什么效果,开始质疑孩子的美术学习效率。他们忽视美术学习的发展规律,驱使孩子追求表面效果。孩子一旦丧失自由创作的动力,便会感到沮丧、无奈,也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信心。

  生活处处皆有美,忌学用分离

  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接受天性,能够“吸收”环境所呈现的一切。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美的生活意识,他会自然而然将美术应用于表达生活体验,获得心灵与艺术精神的共鸣,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生活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很多孩子却是将美术学习的学和用分离开来,表现为课堂学习与生活应用两张皮,学习体验与生活经验互不相关。为克服这一不足,父母可以在真实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情境中营造美的生活氛围,促使孩子知行合一。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美术活动,比如博物馆、社区、慈善机构等组织的人文、环保、爱心接力等主题美术活动,还可以多让孩子参与并主导家庭环境布置,如“请你为妹妹的生日聚会布置一下家吧。”“秋天的落叶真美,我们设计些树叶张贴画装饰家好吗?”父母和孩子合作,运用材质多样、易于更换的装饰品设计布置房间,不但享受了亲子互动的乐趣,也增强了孩子参与家庭建设的成就感,为生活增添了美。孩子通过美术学习丰富家庭生活的能力带来的自信,将为他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的美术体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父母要重视色彩对人的影响,营造美的家庭生活环境。当父母创设适合的视觉环境,就能使孩子的视觉处于较佳唤醒水平,孩子对色彩、光线变化更敏感。父母要依据孩子不同的需求而布置家庭环境,玩具区窗帘色彩明快,让孩子感觉放松;书房窗帘的色彩淡雅柔和,适合孩子静心学习。如果家庭环境中的色彩较为多样,父母就要考虑色彩之间的影响,与孩子探讨他的感受。

  父母需厘清家庭美育边界,融汇生活智慧,倡导美的精神品格,培养孩子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责任感,促进孩子在参与活动时勤动脑、动手、动嘴、动腿,在体验中不断深入地认识自我和世界,鼓励孩子运用美术与生活对话,让孩子与美同行。(作者/肖弋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专家)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分享按钮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