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官网! 官方微信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教动态 > 国家新闻 >

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家长

时间: 2019-09-17 09:15 来源: 赵忠心博客 作者: 赵忠心 点击:
    以前,曾有人提出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质量的陪伴”这种说法。刚看到这个新颖的词汇,我还不是很理解,觉得很可笑:怎么,陪伴孩子,还有个“质量问题”?
 
    后来,看到一些报道说,现在很多年轻父母边陪伴孩子,边全神贯注地玩手机。
 
    不久前,我又听一位做姥姥的说,她每次去女儿家,小外孙都是特别地高兴。不是喜出望外,而是兴高采烈。每当姥姥要回自己的家时,外孙不仅仅是恋恋不舍,还常常是大哭一场。
 
    姥姥感到莫名其妙,便问外孙,姥姥走了,家里还有爸爸妈妈呢!你哭什么呢?难道他们……
 
    外孙抽泣着委屈地说:
 
    “他们(指他的爸爸妈妈)只顾玩手机,谁也不陪我玩。他们的眼睛只是看着手机,连看我一眼都不看。我让爸爸陪我玩,爸爸说你自己玩!让妈妈陪我玩,妈妈也说你自己玩!姥姥,您别走,您再陪我玩一会儿吧!”
 
    这个实例又进一步印证了“有质量的陪伴”这种说法。至此,我这才认同了“有质量的陪伴”这种说法。
 
    一些年轻父母这样陪伴孩子,是无心的陪伴,是形式上的陪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是走过场的陪伴,是名存实亡的陪伴。因此,可以说是是“虚假的陪伴”。
 
    我琢磨了一下,“有质量的陪伴”并不是很准确。我倒认为,与其提倡“有质量的陪伴”,倒不如说要提倡家长“实质性的陪伴”,或“实心实意的陪伴”;而不是形式上的有名无实的虚情假意的陪伴。
 
    小孩子生存,不仅需要物质食粮,也需要精神食粮。要能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父母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父母在感情上的抚慰和滋养。孩子缺少必要的物质食粮,会感到饥饿;缺乏精神食粮,父母不能在感情上抚慰和滋养,孩子也会产生“感情饥渴症”的。这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然而,很多年轻父母并不懂得这些道理。误认为,只要有爹妈在身边,有吃有喝,有安全感,就万事大吉了。
 
    做父母的,真心实意地陪伴孩子,这不仅是孩子的精神需要。其实,也应该是父母的精神需要。父母陪伴孩子,不仅是“付出”,也会获得回报的。诸如获得孩子的爱戴,享受孩子成长的过程,等等。即或父母不能获得回报,这种实心实意、实实在在地陪伴也是父母应尽的伦理义务。
 
    曾有家长在博客中咨询,问我“孩子真的需要父母陪伴吗?”“每天应该陪伴孩子多长时间为好?”
 
    做父母的提出这样的问题,真是咄咄怪事!我感到不可思议:做父母的小时候,是不是没有受到过父母陪伴?是不是一生下来就从不需要父母的陪伴?
 
    孩子从母体呱呱坠地,并不是一生下来,就能够独立自主,不需要父母精心呵护和温馨地陪伴。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之爱的孩子,在心理上一定是会有缺陷的。
 
    我经常听到年轻父母说孩子是自己的“心肝儿”、“宝贝儿”,是“掌上明珠”。
 
    可现如今,很多年轻父母却是“口是心非”,只是把这些好听的话,挂在了嘴边,说给别人听的。“心肝儿”,“宝贝儿”,“掌上明珠”,不是他们的孩子,而是爱不释手的“手机”。
 
    我就感到奇怪:难道手机比自己的孩子还重要?难道孩子可以离得开,而手机却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手机比孩子更有吸引力?搞不懂,实在是搞不懂。
 
    不是说有了孩子的家长就不能再玩手机。有时候是可以看的,玩的;有的时候,就是不能看的,不能玩的。比如,在单独一个人等车、乘车,无所事事的时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可以看,可以玩。但在孩子身边,或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就应该服从孩子的需要,不能再陷入手机游戏或新闻之中。
 
    不久前,杭州拱宸桥小学发起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倡议:所有学生家庭设立“抬头日”。呼吁做父母的,“你们能不能抬起头来”,这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共同心声。
 
    这份倡议书中提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少不了父母之爱的滋养和亲情陪伴。
 
    学校郑重倡议,请家长们“暂时放下手机,离开网络游戏,抬起头来,给孩子以全心全意时间,让孩子切身感受到爱的专注。”
 
    不知道年轻父母们,看到这则新闻,会有何种感想?
 
    现如今,不论是网络,还是平面媒体,有许多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说到家庭教育,一般都是讨论家长如何管理孩子的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经常还有文章教导家长说,有几个招数就可以把孩子“搞定”。什么叫“搞定”?“搞定”是教育目的还是培养目标?
 
    网络媒体却很少有论述如何教育家长、切实提高家长教育素养问题的内容。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只要能把孩子生出来,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合格的家长,不需要再学习、提高。我认为,这是把事情的先后顺序搞颠倒了。
 
    “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公认的结论。打铁先得自身硬,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家长不先加强自身教育素养的修炼,如何承担起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
 
    依我之见,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是教育家长,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和教育素养。而不单单是如何“搞定”孩子。(赵忠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分享按钮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