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官网! 官方微信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教动态 > 国家新闻 >

如何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网络世界

时间: 2019-09-26 15:55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作者: 陈若葵 点击:
    编者按
 
    9月16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天津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是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儿童网络安全,是国家网络安全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在全民网络时代,网络不仅是某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4月共同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则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高于同期全国人口57.7%的互联网普及率。如此高的普及率,意味着把儿童青少年隔离于网络之外是不可能的。如何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保护儿童青少年健康上网、安全上网,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容回避的课题。
 
    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儿童青少年对网络是熟悉和使用程度普遍高于父母一辈。从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发展来看,过度限制他们使用网络,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中,专家建议,对于14周岁以下的儿童应该限制,可允许其在父母同意或陪伴的情况下使用网络。
 
    那么,家庭如何帮助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享受网络带来的益处?父母如何与孩子一起提升网络素养?社会如何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保护儿童青少年健康上网、安全上网……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
 
    网游成亲子关系导火索
 
    如今,孩子的学习离不开网络。高一学生辛婷(化名)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老师每天会把一些作业、通知等发到班群里。晚上回家做作业,经常要查看手机,而她一看手机,妈妈卢女士就认为是在玩游戏、看视频或聊天,并要求把手机放置客厅,母女俩常常因此闹得很不愉快。
 
    在卢女士看来,辛婷只要一放学,就不会让手机离开自己的视线,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做作业、练琴都不专心。
 
    家长的感觉是相似的。涂女士允许儿子每天玩游戏半小时,如果超时涂女士会视超时长短,决定没收手机的时限,孩子经常因此和她“讨价还价”,母子都不免情绪激烈,甚至争吵。“现在儿子五年级,等上了初中,估计就更不听话了。”涂女士话语里透着担忧。
 
    对于部分中学生来说,父母的批评反而会刺激他们使用手机——由于和父母的冲突,他们会选择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吐槽父母,辛婷就多次在微信中和同学抱怨:“我妈太焦虑、强迫症,一见我看手机就疑神疑鬼、唠叨不止,真让人无法忍受!”而同龄人在各自家庭所经历的类似的“遭遇”,使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很容易“同仇敌忾”“报团取暖”,并对父母的批评产生更为强烈的逆反。
 
    事实上,家长与孩子都因手机对对方产生不满情绪:家长苦恼孩子沉迷于手机与网络游戏,担心被不良信息所伤害,担心孩子直线下降的视力,更担心影响学业,普遍表现出担忧和焦虑;孩子则抱怨父母“监视”自己、冤枉自己,2018年《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显示,57.5%中国中小学生曾在上网查资料的时候被父母误解为玩游戏。据另一项调查显示,14岁的儿童,曾因上网问题与父母争论过的比例高达65%。这说明上网问题已成为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
 
    把游戏作为亲子沟通的桥梁
 
    今天的中小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长大,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与在纸媒、广电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父母,感受着完全不同的媒介文化。相比于父母,他们与网络有着更为天然的连接,毫无隔膜地接受网络游戏、网络信息、网络文化和网络交往方式,并在与同伴共同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体验群体归属感、获得友谊和自我价值感,完全脱离游戏,会让孩子跟时代出现一定的割裂。
 
    家庭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网络习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显示,四类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用网过度,即亲子活动少的家庭、父母抗拒网络的家庭、教育粗暴的家庭、父教缺位的家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面对孩子玩网络游戏、看视频或聊微信,家长应在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目标下,遵循一定的原则因势利导,把网络游戏作为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一个桥梁,既要允许孩子接触网络游戏,又要和孩子一起商量确立玩游戏的规则与时间,使孩子从小养成理智健康的娱乐习惯。
 
    孙云晓同时表示,只有当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出了问题,孩子才容易依赖网络。要预防孩子游戏成瘾,应该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代替单调的生活,以成功的体验代替失败的体验。
 
    而今年初由牛津大学所做的规模达数十万人的调查也印证了孙云晓的说法,调查表明,屏幕时间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程度只有0.4%,远远低于戴眼镜和睡眠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手机电脑不等于有害屏幕时间;有负面情绪的青少年更愿意选择手机。由此可见,民主的、融洽的、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懂得把控自己,有节制地使用手机和网络。
 
    亲子友好相处,家长和孩子共同提升网络素养是关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从根源上去努力,提升父母和子女的网络素养,是解决两代人、两种媒介文化经验冲突的重要尝试。”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也表示,网络时代,家长要像培养孩子文学素养、艺术素养那样,充分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网络素养。一方面,要培养孩子适应新时代的网络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学习网络安全的知识和法规,让孩子免受网上的不良影响和侵害。
 
    未成年人网络法律保护
 
    为儿童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天空,使之远离游戏、网络小说、动漫、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媒介形式所传播的不良信息,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与乐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希望的。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青少年的网络安全?
 
    据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将提交今年10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初次审议。参与法案修订的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介绍,“我们在专家建议稿中专门写了‘网络保护’一章,建议在传统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篇章基础上,增加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专章。” 与此同时,酝酿多年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将出台。
 
    佟丽华对此进一步解释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要遵循《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以儿童权利为导向的法律政策理念,侧重儿童的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明确互联网对实现儿童发展权具有重大积极意义。同时强调要充分实现网络环境下儿童的受保护权,包括:加大对发布、传播不良信息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刑法中规定对持有儿童色情信息行为的处罚;对实施网络欺凌的行为进行处罚等。明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应以牺牲未成年人基本权利为代价,把未成年人隔离在网络环境之外,而是要积极支持、引导未成年人参与网络保护,在参与过程中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以最终实现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问题,《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建议,由政府推动建立“一站式”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管理平台;加强对互联网企业在防沉迷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未成年人防沉迷方面的作用;明确网络游戏成瘾的诊断标准,加强对网瘾戒除机构的治理。(记者 陈若葵)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分享按钮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