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官网! 官方微信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教指导 > 知子花教育 >

这样聊天,孩子才能听你的

来源:知子花教育
类型:父母成长

在我们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常常出现你说东、他说西,聊不到两句就进入了吵架模式,就像那句歌词:“每次都想感动你,我们却更有距离。”即使我们努力让自己更有耐心,也不能改变沟通不畅的结果,那沟通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这是因为我们错在出发点与孩子不一样,即我们不了解孩子的需要。

 

佩佩目前在读高中,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她告诉我她很不喜欢自己的妈妈,觉得她不理解自己,甚至不尊重自己。所以,很多事情都没法向妈妈倾诉,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因为妈妈会像大喇叭一样把自己的秘密告诉爸爸,甚至别的亲戚朋友。

 

有一次佩佩告诉了妈妈一个秘密,并要求向爸爸保密,但是佩佩妈在聊天时很随意地就提起了这个秘密,然后恍然大悟似地问佩佩:“这个能说么?”佩佩当时很是愤怒,觉得非常羞耻,一方面认为妈妈背叛了她,一方面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妈妈之前的承诺好像只是哄着自己玩一样,她认为妈妈不是真心地尊重自己,而是在满足自己“任性”的要求,像小时候陪自己做游戏一样地“假装”。

 

而佩佩妈却认为自己几乎全部心思都放在了佩佩上,尽自己所能让佩佩吃得好、穿得好,可女儿却不领情,觉得自己总是唠唠叨叨,很烦人,这让佩佩妈非常不能理解。

 

后来的聊天中我得知佩佩妈童年很是辛苦,佩佩妈小时候的家庭常常为吃喝穿发愁,还需要像父母一样照顾弟弟和妹妹的起居,仅仅满足吃饱穿暖就很不容易了。可想而知,佩佩妈的童年里完全不知道解决温饱和安全问题之后,还需要满足什么,所以她也关注不到佩佩的其他需要。

 

那我们的需要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前一层需要获得满足后,下一层需要才出现。简单地说,只有我们吃饱穿暖了,才有机会考虑自尊自爱之类的事情。

 

就像之前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说的:“当你到了我这个年龄的时候,就知道跟家庭和婚姻相比,教养简直不值一提!”此时的罗子君“安全需要”受到了威胁,在这个需要没有被满足之前,教养这类关于自尊的需要真的不值一提。

 

根据这个理论,佩佩妈非常关注佩佩的吃和穿,从来都给她最好的“待遇”,满足了佩佩较低层次的需要。但是对之后来访者——爱和尊重的需要,佩佩妈认为那些都是不重要的。在她的思维中,女儿解决了非常大的事情,即吃和穿,其他女儿提出的“任性要求”都是小事儿,不值得关注。

 

所以佩佩妈由于不了解佩佩需要,从较低的层次出发,对女儿的照顾和沟通,用力都用错了地方,南辕北辙,导致与佩佩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如何才能知道我们的宝贝需要的是什么?

 

要准确地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就要理解孩子们所在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他们此时的普遍需要。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是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需要的特点。

 

学龄前(0-6岁),孩子需要的是关注。年幼的孩子面对陌生的世界既好奇又害怕,而父母的关注会让他们安心,觉得安全,展现出应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个家长,孩子5岁,他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坐不住,他觉得自家宝贝注意力无法集中,吃饭的时候,孩子会用勺子敲打碗和盘子,发出声响,大人聊天的时候孩子总是在一旁捣乱。这个家长对孩子很是不满,也不理解。

 

其实这不是孩子注意力的问题,孩子这么做只是在“刷存在感”,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和关注。如果父母平时给予孩子的关注过少或者比较敷衍,孩子得不到满足,就会采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要”关注,在孩子顽皮的外表下,是一颗令人怜惜,渴望关注的心。

 

小学时期(6-12岁),这时期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规范行为。因为孩子开始接触校园和班级生活,平添了许多硬性的规则,孩子需要通过认识这些规则,来了解社会,认识世界。

 

皮皮今年8岁,十分淘气,还不服父母管教,最喜欢打破规矩,经常在课堂上说话,甚至在班里踢足球,这让皮皮爸十分苦恼,前来求助。经了解发现皮皮爸总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来表扬和批评孩子,没有明确的标准,这直接影响了皮皮的规则意识。

 

小学时期是孩子行为塑造的最佳阶段,家长需要对自家宝贝良好的行为给予表扬,对不良行为的纠正,一定要及时、明确、具体,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确地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青春期(12-18岁),孩子需要家长的尊重和理解。这个阶段是孩子自我认识飞速发展的阶段,孩子开始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才是我”,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会变得很自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就如佩佩的例子,每当佩佩跟妈妈说:“妈,您得尊重我,别总是把我当成小孩子。”这时候佩佩妈总是会摆出一副过来人的姿态,并略显敷衍“知道啦,知道啦”,佩佩妈不了解佩佩的需要,这样的态度无疑会伤害佩佩的自尊心,让他们之间的沟通出现裂痕。

 

此外,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需要也同样会带上他们的个人色彩。所以让孩子学会表达,尤其是情感方面的表达,非常重要。只有孩子们能够准确表达心中的感受,我们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

 

在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应该多训练孩子进行情绪性表达,而不是陈述性表达,例如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可能会说:“我没有考好,发挥得不理想,我还要继续努力。”这就是典型的陈述性表达,如果换成情绪性表达则是:“我没有考好,我感觉很难过,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作为家长要教会孩子这样的情绪性表达,情绪性表达的训练可以从掌握描写感受的短语开始,比如:心里空落落的、胸口憋得慌、喘不过气来等等,以及借助比喻的手法描述状态:心里像被插了一刀,特别疼;像着了火一样的着急。这样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准确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状态。

 

今天的家长大都理解沟通的重要性,并努力和自家宝贝沟通着,尽力地让自己更加耐心一点,以一种“埋头苦干”的状态改变着自己,更有甚者“放下身段”,和自己的孩子“平辈相交”。可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并不买账,仿佛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其实这些家长只是努力错了方向,沟通并不需要如此费劲。和宝贝们沟通,本不需要如此地刻意,一切都可以是轻松、愉快的,只需要我们理解孩子的需求,沟通就能有正确的出发点,能和孩子处于同一个层次,流畅、亲密的沟通就此开始。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分享按钮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