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官网! 官方微信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主题实践活动 > 关爱留守儿童 >

关爱流动儿童 共建和谐社会——读《流动儿童心理研究》

时间:2018-05-09 10:13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韩布新 点击:
  王亚南教授等新近出版的《流动儿童心理研究》,是我国研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简称流动儿童)的一部有创见的力作。该书从积极心理学研究视野,根据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理论,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系统、全面而深入地揭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借鉴国际经验、基于中国现实提出建议。

  当前流动儿童心理现状

  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总数2.45亿,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义务教育阶段儿童1394.77万,占全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30%。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的若干年,全国流动儿童数量还会持续上升。该书调研了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的农村户籍流动儿童初中生,与教育部门负责人、师生、家长等广泛座谈,建立相应城市户籍初中生对照组,紧紧围绕流动儿童的学习心理、个性与社会化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探究流动儿童的心理现状,得出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例如:

  在学习心理方面,初中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能力总体水平偏低,学习效率与习惯显著差于城市户籍初中生;对成功的预期、求知水平显著低于城市户籍儿童。

  在个性与社会性方面,流动儿童的耐挫力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城市户籍儿童;总体性格特性的表现显著差于城市户籍学生。

  在心理健康方面,流动儿童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学习压力感、抑郁、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情绪不平衡等方面。

  研究还显示,离异、争吵家庭及父母文化程度低的流动儿童在成就动机、耐挫力、社会适应、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现显著差于完整、和睦家庭及父母文化程度相对高的流动儿童,部分儿童表现出多疑、偏执、攻击、狭隘等消极心理。但是,“流动”是双刃剑,它也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进城时间的增加,流动儿童耐挫力、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好的趋势。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调研发现,流动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等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落后的户籍制度、过时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滞后的政策法规。我国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和城市市民享受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资源存在较大差异,流动儿童一旦离开了家乡,没有城市户口,便无法享有城市政府的教育资源。一些流动儿童觉得无助,没有安全感、平等感,缺乏身份认同和城市归属感,对生活感到悲观,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有部分流动儿童性格扭曲,对现实不满,对城市产生了仇视情绪。

  应试教育倾向依然突出。普遍存在较大的升学压力和过重的学业负担,毕业班更加突出;许多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失败与消极心理体验,出现自卑、忧郁、焦虑、敏感、人际关系紧张、具有攻击性等心理,产生厌学情绪,有的辍学甚至轻生等。这有悖于我们“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庭经济拮据,家长教育意识薄弱,亲子关系疏离。进城务工人员约74%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收入不稳定,居住环境差,对孩子疏于关心和沟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很难从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期盼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而忽略孩子身体素质、道德素养、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家长职业的变动导致家庭住址的更换以致转学,使流动儿童常常处于流动和不安定的生活中。

  对策与建议

  各地应针对流动儿童的现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平的早日实现,探索出独特的经验。

  建立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财政保障体制。通过立法等形式,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流入地公办学校的条件,建立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市县政府共同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财政保障体制,以及相应的财政跨省市转移支付制度,从而促进流动儿童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学校、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和社区工作者等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关爱服务平台,通过“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多维层面的补充教育和协同培养,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身份证号为识别标识,构建流动儿童信息数据库,试行流动儿童一卡通制度实现跨省、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整合与共享。

  学校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利用家长学校等平台,提升流动儿童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和参与能力。组织开发儿童心理健康APP,帮助家长、老师根据儿童心理发育规律,及时提升相关的亲子、师生互动技能,解决儿童特别是流动儿童成长中的“烦恼”。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流动儿童家长应不断学习,提高沟通能力,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结。父亲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互动、沟通、交流,言传身教,促进流动儿童养成成就动机,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媒体应客观、公正地报道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作出的贡献,宣传流动儿童学习上如何自强不息、家长如何教育子女等,增强流动儿童的自信心。学校为两个群体之间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相互间和谐友好的关系,为流动儿童营造一个平等友善的成长环境。(作者/韩布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分享按钮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