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官网! 官方微信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美家庭 > 育儿分享 >

教育需要安静,教师需要理想,孩子需要时间

时间:2021-12-07 15:11来源:网络 作者:- 点击:

 

你对教育的期待,是什么样的?


 

教育这个话题,如今被人们谈论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各种理论,各类说辞繁多,一些个案或让人激动,或让人痛心,这就是今天有关教育的声音喧嚣不止的原因。

 

事实上,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我们是需要沉静下来思考一番的。

 

从普遍意义上讲,教育或许需要这些:

 

1

教育需要成绩
 
这是教育的一个必经之路。全世界的教育一定都有成绩的影子。这既是办学的需要,又是人自身的需要,还是社会的需要。
 
然而,无论我们做出多大努力,哪怕使出四海八荒之力,成绩也不见得提高时,怎么办?一些人靠成绩成才,还有很多人靠其他因素成才,这些都是事实。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退出来,拐一个弯或者换一条路走,千万别走入死胡同。
 
除成绩以外,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2

教育需要安静一点
 
让教育安静一点是一个共识。但是,要真正做到安静是不容易的。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校教育自身总是希望有些彩头让大家都知道。
 
比如宣传自己学校的升学率、学霸,其实搞这些彩头很多是向着利益而去的,即便向着教育而去,也只是向着教育利益而去的附属品。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过度检查考核、不当干预。
 
政府办学,接受一些检查和考核是必要的,纳税人的钱可不能花得不明不白,花了没效果更不行,这就需要检查、督查和考核。但如果过度,就又走偏了路子。
 
三是媒体和社会参与过度。
 
全社会都来参与教育本身是好事情,但有些人却唯恐天下不乱,见风就是雨,以讹传讹,搞得教育杯弓蛇影甚至人人自危。
 
这就需要办学者有定力、有能力、有智慧去应对。
 
如何应对呢?坚守教育底线,遵循教育规律,知道应把学校带向何方,把学校的教育做成什么样子。如果人云亦云,那就麻烦了。
 
教育的安静,大多来自办学者鲜明的教育思想、不断的总结反思和忠贞不渝的热爱。
 

3

教育需要理想
 
人类社会也总是在人们的理想中向着美好未来不断前行的。教育也一样。
 
多一些理想,就可以少一点儿斤斤计较;多一些理想,就可能减少抱怨和马虎了事。
 
其实,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和能力都差不到哪里去,可能差得多的就是教育的理想,尤其是对教育的热爱和坚守的缺失,这是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所在。
 
所谓职业倦怠,职业愿景、工作积极性消怠,哪个不是因为缺失教育理想?
 
人一旦没了理想,就会短视、焦躁、功利;人没有了理想,就变得无生机、无力量、无所谓。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想呢?从事教育,一定要有某种想象、某种期盼,把这种想象和期盼有机地融合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持之以恒,坚定地走下去。
 
比如,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比如,教育终究是美好的,只是过程艰难而已;再比如,教育好孩子,就是一种人生修行……这都可以算是教育的理想。
 
有了理想,才能抵达真正的目的地。
 

4

教育需要守望
 
 
叶圣陶说,教育像农业一样。
 
这句话描述出教育的整个生态。农业是怎样的呢?辛勤耕作,播撒种子,细心呵护,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然后静静守望,丰收自来。
 
育人跟种庄稼何其相似!只要我们辛勤工作,细心呵护,按照教育规律来,可能剩下的就是等待和守望了。
 
你着急也好,生气也罢,孩子的成长总是以他自己的姿态缓慢而坚实地进行着,没有人可以阻挡。
 
教育有了守望,教育的存在才更有意义,生活的价值便更真切,我们心灵的诗意和远方才会如约而至。
 
如今教育的问题出现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原来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
 
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1. 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灵魂出了问题。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智慧”就是哲学,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你说这个人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
 
2. 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人生就应该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我的一位学生的女儿,当年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带到我家里来看望我。
 
她说:“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不爱吃饭,瘦小,黄毛丫头,怎么办啊老师?”
 
我说:“你这孩子多少岁?”
 
“10岁。”
 
我说:“才10岁你着什么急啊。”
 
“她学习成绩也不行,吃饭也不行,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怎么得了?”
 
我说:“你形象不错,自己的孩子会差多少呢,你不要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 养人要慢慢来,你着急她也不会长,拔苗敢拔吗?”
 
2014年,高考结束以后,志愿都填报完了,录取通知书来了,她带着一个亭亭玉立、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来,说:“叫师爷爷。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
 
我说:“你看你当年是不是很着急?孩子几年工夫,长得比你还高,比你还漂亮,这次还考了一个好大学。”
 
她说:“当时我真的着急,现在还是觉得很自豪的。”
 
我从这个例子当中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什么叫教育?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3.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指向。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
 
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结论,说这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
 
4. 教育必须基于3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教育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也是教育的哲学思辨。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这就是哲学。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哲学家是怎么看待教育的,最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
 
我个人认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就是说我们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
 
什么叫过头?现在我们就做过头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我们老师都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学校教育成了这样子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
 
第二个,“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是他现在又必须要分数,所以他又必须要勤奋学习。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这里面有个适当,“适当”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
 
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
 
你是博士,说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 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5. 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我们的教育还是应该回到像孔子说的,孟子说的,包括蒙田说的,“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你看我们现在做教育都是为了适应外界,很多同学因为要去适应社会,结果就把社会最乱的东西学会了,我们学校教的主流价值全部忘了,所以就是必须要丰富内心。
 
简单地说,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分享按钮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