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官网! 官方微信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美家庭 > 育儿分享 >

让理性的声音引领父母的育儿观

时间:2022-03-29 10:31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admin 点击:

“双减”政策颁布后渐入深度落实期。家长一方面期待孩子减轻学业负担,另一方面希望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受影响,最好还能提高综合素质。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实中,有的家长因思维定式或认知偏差等因素,还有些焦虑或纠结心态需要进一步调适,才能在育儿中让理性的声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需改变焦虑带来的教育功利化路线。不补课,学习会落后吗?原先常去的课外机构推出新辅导方案,要不要报名?……这些恐怕是近段时间令家长们普遍焦虑的问题。这些忧虑背后,本质上体现了一种育儿观念,即相信外力必不可少,孩子的学习不能光靠自己。

不少家长陷入客观上“允许放手”与主观上“不敢松手”的矛盾旋涡,个体不适弥散成群体焦虑。他们一联想到子女学习跟不上、学业掉队的场景,就感到害怕和担忧。家长一旦陷入焦虑,很大概率会把焦虑传导到孩子身上,甚至引发家庭代际育儿大战。

家长的焦虑心态往往包括“能否成才”的结果焦虑和“不苦学何以成才”的方法焦虑,而方法焦虑比结果焦虑更搅动父母纠结的心。“苦学成才”的含义,早已从过去“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勤奋精神,异化成考分高、出路好的功利化路线。就教育意义而言,一些家长只盯着短期的考试分数,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力争上游,或将学业成功的筹码押在机械的反复练习上,实则是一种非理性的教育态度,也违背了教与学的适当性原则,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乃至身心的不健康。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靠自觉便能学通弄懂,并不需要疯狂刷题和补习,关键还是要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

需为非理性的补习需求分类降温。放学后没有补习了,孩子做什么才能不浪费时间呢?一些家长的确对教培机构形成了一定依赖性,要么因为下班时间和放学时间难统一,要么因为家长本身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家长选择校外的教培服务,不只是简单的商品买卖关系,与餐饮、购物不一样,家长愿意买单,除了满足补课需求,他们内心还持有一种储值观念,认为是否报班关系到孩子的学业结果甚至前程。因此,很难区分究竟是“供给支配了需求”,还是“需求决定了供给”。

“双减”后,某些地方仍然出现了学科类培训的“隐形变异”现象。一定程度上,这也说明光限制供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需要为家长过旺的非理性教培需求分分类、降降温。

“双减”越往深处落实,越有必要进一步区分不同类别的补习需求,特别是学科类补习,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升教培市场的专业治理水平。各地在减控、疏导校外补习需求时,也需要更加客观辩证地面对和解决问题。按照“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减少无端需求,疏导真实需求。广大家长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化解因盲目攀比心理带来的教培需求,合理辨别和满足孩子真实的、补偿性的补习需求。让专业、理性的声音引领父母的育儿观,才能彻底防止教培供给市场的无序反弹。

需适时切换两种形态的育人观。在育儿问题上,目前家长圈至少有两种价值取向:一是融入现实游戏规则,对学业问题持物化和功利化取向。在这个群体中,力争上游的心理和话语具有绝对权威性。按照成绩至上的原则,他们惯用考试分数、升学和就业出路等“站牌”来标记孩子学业旅程的各个站点,用成绩来评估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秉持这种教养观的父母不在少数。二是以孩子的本真为出发点。有部分家长心态更平和,尽管知道考试分数、升学等的重要性,但只把这些当成孩子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部分指标和次级指标,而把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品格培养等看作教育中更重要的方面。

认同第一种价值取向的家长,往往容易陷入不同程度的焦虑中,或经营着被竞争捆绑的家庭教育文化。他们害怕孩子在学业上落后、失败,以至于时刻待命,想方设法消灭干扰孩子学业的一切可能性。包括“双减”在内的教育减负政策,不但不能减轻他们的焦虑,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习惯性紧张心理。在两种形态育人观之间适时切换,或真正打通双赛道,的确不容易,需要父母有一个修炼和成长的过程,适当放下比拼的执念,更要从心里超越将孩子学业功利化的世俗偏见。

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家长的自主调适已成为必答题。只要积极改变育人观和成才观,完全可以放下焦虑,成为更从容的父母。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分享按钮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