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官网! 官方微信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教指导 > 知子花教育 >

一个错误让您不是后妈,却胜似“后妈”

来源:知子花教育
类型:父母成长

乐乐是个12岁的女孩,一个周末,家里来了客人,乐乐可能想要展现完美的自己,便穿了一个月前新买的衣服,对于夏季正热的时候,衣服显得有点厚,不久乐乐就出了汗。为此,妈妈当着客人的面说教了女儿一顿。乐乐并未回嘴,默默回到房间,哭了两个小时……

 

这个妈妈是湖南人,和丈夫一起在北京快餐店,平时工作很忙,但女儿乐乐有时会在工作时跑过来,向妈妈要这个、玩那个。

 

“她一过来捣乱,我就会很烦。”由于自己工作压力大,睡眠质量差,容易烦躁,女儿一些“不好”的表现(穿衣不和妈妈要求、未按时回家、不敢独自睡觉……)都会成为周女士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久而久之,12岁的乐乐竟然患上了轻度抑郁!

 

接诊专家诊断:病因来自于家庭环境,特别是乐乐妈妈粗暴的教育方式!

 

那么,到底是乐乐妈妈哪些行为导致了乐乐抑郁呢?从这件事和乐乐妈妈的自述可以看出,她对乐乐的教育有几个特点:

 

1.乐乐做了不甚恰当的事,妈妈选择了当众说教,贬低了乐乐的自尊;

2.对于乐乐的情感诉求,妈妈选择了漠视、忽略的方式来进行处理;

3.对于乐乐的物质与陪伴需求,妈妈选择了不耐烦、烦躁等情绪性的回应。

 

然而,这样的教子、沟通方式并非是特例。在中国,有无数的家长都会由于孩子之外的原因(工作、生活烦恼等),时不时地对孩子进行情绪性、贬低性、否定性等方式的言语说教和情感回应。更为痛心的是,这些不良的亲子沟通方式被我们的很多家长无意识地、不自知地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沟通习惯”。

 

往轻了说,这是不恰当的情感回应,往重了说,那就是情感虐待。

 

辱骂、贬低、漠视、威胁、孤立……

这些都是家长对孩子情感虐待的不良教子行为。

 

“饭早都做好了,你的作业才写了几个字?老师教的你都吃肚子里了么?”

“多大了都,还是三岁小孩儿么,还在外人面前出洋相,丢不丢人?”

“去找你爷爷玩去,我都快烦死了,还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不好好学习,长大能有出息么,能找到好工作么?”

“这么不懂事,都别理她,让她自己好好反省反省?”

……

 

以上类似的这些话语远不止这些,而,这却是我们不少家长日常教育中切切实实的“情感虐待”的表现形式,您又犯了几条呢?我们又重视了多少呢?

 

中国的社会、媒体、家长往往把目光聚集于小众化的“后妈式虐待”问题——体罚、挨饿、针扎……

 

却忽视了同样重要、更为普遍、甚至更具成长危害性的情感虐待问题。

 

只因情感虐待的表现形式为“无意识”,不以“攻击”为出发点,不易被家长所觉察、自知;

 

只因情感虐待的危害后果相对来说比较隐性,非即时性显现,不易被家长所重视。

 

而这些行为,却实实在在就是“攻击”,也确确实实造成了“危险后果”。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经历的情感虐待,短到几个月,长到几年,都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步显现出“问题”,对孩子的情绪、行为和社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自尊水平低下、自卑、焦虑、人际关系问题、抑郁、反社会人格……

 

对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心理需求合理表达能力相对有限,而情感、物质需求相对较高的儿童(6-12岁)来说,情感虐待更容易对他们造成这些不良影响。因此,消除情感虐待要提前预防,养成良好的亲子沟通习惯;及时修正,改变已有不良的情感互动模式。

 

情感虐待怎么破?

 

多数家长容易出现的“辱骂、威胁、忽视”等言语、情感“攻击”行为,无外乎一个原因:“着急”——为自己着急,为孩子着急。而家长这些不恰当的情绪反应通常出现在以下两个场景中:

 

 

 
“熊孩子”求关注
 
 

 

 

生活中,不少粑粑麻麻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自己正忙的时候,“熊孩子”不时地跑过来问这问那、要这要那,展示自己的新衣服、画的画……

 

当我们对孩子“求关注”的行为给予“不耐烦”、“忽视”的回应时,其实,我们“着急”的是自己,是嫌弃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寻求表扬、夸奖,嫌弃孩子打扰了自己工作、做饭、娱乐……

 

而这也经常发生在4、5岁—7、8岁孩子的家庭中。那么,粑粑麻麻们该怎么做呢?

 

1.设立专属亲子时光

 

一方面,我们要与孩子约定TA的作业时间与亲子娱乐时间,鼓励孩子作为发起人(满足孩子的“成人感”,有助于约定的执行),帮助孩子制作约定书,签字画押,自觉遵守,奖罚分明,从而规范孩子的学习、娱乐的好习惯。

 

另外,麻麻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与孩子约定亲子之间的“特殊时光”(共同参与游戏、活动等),保证全身心的陪伴孩子,满足孩子必需的情感陪伴、关怀。

 

2.满足孩子的即时存在感

 

孩子“无端”打扰,这是孩子寻求关注的表现,此时,我们要分辨孩子需求的紧迫性、严重性。如果紧急,那就暂且放下手头事情,认真对待孩子的需求。

 

如果纯属“求关注”,那么麻麻们可以安排给孩子一个他乐于做的事情,满足他的存在感、价值感:

 

“宝贝,妈妈现在有事情在忙,看到这个沙漏没,你先自己去看会儿**绘本故事好么,等到这个沙漏沙子漏完了,妈妈就可以陪你了。”

“宝贝,你能帮妈妈把你的脏衣服搜集起来,帮妈妈送过来么”

 

以上这两条建议,不仅适用于独生孩子,也同样适用于二胎家庭的“大宝贝”的教育,特别是幼儿及小学低龄学段的孩子,麻麻们要活学活用哦!

 

 

 
“熊孩子”表现不好或犯错
 
 

 

在孩子的成长中,容易让粑粑麻麻们“大发雷霆”的另一件事便是“犯错、表现不好”。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在外犯了错,不少家长可能都会着急上火,“批评、贬低、威胁”等情绪化的反应接踵而至。这时,我们“着急”的是孩子,着急孩子的成长,着急孩子的未来,“嫌弃”孩子的行为给自己抹了黑、丢了人。

 

这样的情况更多的出现在小学孩子的家庭中,特别是反叛意识开始形成的高年级(7、8岁—11、12岁)孩子。那么,奶爸奶妈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1.读懂孩子的“委屈”

 

当我们为孩子“做作业拖拉、成绩不好、犯错”大发雷霆时,我们其实已经给孩子定了一个标签:不学无术、惹是生非。然而,这些错误,在孩子看来都有TA自己的认为可以原谅的“理由、委屈”。

 

首先,父母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事不对人。

其次,要平和询问孩子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

最后,引导孩子自省、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

 

“你在学校与同学打架,爸爸妈妈对于打架这件事是不开心的。”

“能告诉爸爸妈妈这件事的详细经过吗?”

“你觉得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呢?”

“爸爸妈妈是这样认为的……,你觉得爸爸妈妈的这个方法可以借鉴吗?”

 

2.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从4岁起就开始出现了,粑粑麻麻们一定要甩掉“小孩子,哪有什么自尊”的“潜意识”。

 

孩子犯错,我们一定要暂且收起自己的愤怒,选择适当的地点、时间,采用合适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纠正错误。比如,在没有外人在场的家里,在晚饭后,以与孩子交朋友的方式来与孩子沟通、解决问题。

 

“今天白天,你……,你能告诉妈妈你当时那么做的想法吗”

“鼓励、引导”远比“辱骂、禁止”有效用的多!

 

如果说物质需求,是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话,那么情感需求,便是哺乳动物、是人类亿万年以来得以进化、发展的重要“源动力”。而对于现今物质需求充足的孩子来说,情感需求更是他们亟需、急需的重要成长“养分”。

 

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并重视孩子的这一需求,安排合理的时间,以积极的心态、合理的方法来满足孩子成长中的情感需求,切勿出现“情感虐待”这一病态教养习惯。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分享按钮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