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官网! 官方微信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美家庭 > 育儿分享 >

熊孩子打人?家长三招对症处理

时间:2018-11-06 16:19来源:当代健康报 作者:秦楠 点击:
  学龄前的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是比较常见的。攻击性行为只是一种表现,家长应该学会辨别这种表现背后的原因,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案例一:勿以恶小而为之

  明明和小朋友在玩捉迷藏的游戏,为了能快点抓到人,明明使劲抓了一个离他很近的孩子。结果,两个孩子都失去平衡倒在地上,被抓的孩子哇哇大哭起来,明明则极力辩解。这是3~5岁的孩子较为常见的一种攻击行为,是无意义行为。

  处理方式:孩子固然是无心的,可若长期对于这样的行为不作处理,容易让孩子对行为-后果之间建立错误的联结,即攻击的行为产生了损伤的结果,可自己却不会受到惩罚。

  所以,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及时澄清问题,告诉孩子虽然是无意的行为,可也对他人造成了伤害,需要做出道歉,并且对孩子下一次游戏的行为提出合理要求,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边界认识。引导孩子“下次我们这样也许会更好”要比质问“你怎么这样”更有效。

  案例二:用智慧理解攻击

  有的孩子推倒别人的自行车、积木等,孩子的这种攻击行为,叫做表现性攻击,孩子只是认为这能体现自己有力气;用铅笔、拳头猛烈敲击桌面,因为敲击的声音和节奏给他带来了快乐。

  处理方式:问孩子“我想知道是什么让你这么做”要比“你为什么这样做”更有帮助。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先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并提供一个正确的疏导方法。这样,孩子下次就会知道通过视频、图片、玩具等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换一个花样去犯同样的错误。

  案例三:就事论事,不贴标签

  佳佳在幼儿园里和别的小朋友打架,因为自己也想玩那个玩具。为了获得某种物体、权利等而发生的攻击行为,称为获得性攻击,3~5岁的孩子很容易发生。

  常见的情况有孩子为了争夺一个东西或者争夺先吃、先玩、甚至可能是先出门的权利等,而和其他人发生肢体冲突。这种问题在孩子心智成熟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只存在攻击行为,不存在攻击性。

  处理方式:直接批评惩罚,往往一时收效不错,可孩子却慢慢变得胆小起来。而用“萝卜和大棒”,家长则可能发现,孩子不仅屡教不改,甚至还变本加厉。

  家长应该仅针对行为本身进行分析,不要给孩子太多标签式的批评,比如“爱打人的孩子”“不懂事的孩子”“没礼貌的孩子”等。

  可以给孩子构造一个假想情景,重演事实,让孩子体验不同的解决方法带来的感受,比如通过读绘本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如果是它(故事或绘本中的人物),你觉得它会怎么做呢?

  家长更应该注意,孩子在得到了什么“好处”时会停止了自己的行为(比如在学校闹,在家里乖),对于这样的模式要去有意识地改变和纠正,避免重复循环。

  3~5岁的孩子的攻击行为,其实更多是对世界的探索,是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心智化历程的开始。

  在这个阶段,正确解读并处理攻击行为,有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家长处理这个问题,其实是在帮助孩子正确表达自己需求和获取外界的帮助,而不是简单的行为矫正。(心理咨询师 秦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分享按钮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